- 黄伟林;
速写是一种文学体裁,近似如今所说的非虚构文体。1933-1934年间,沈起予曾在广西师专任教一年,撰写了一批广西题材的速写,主要发表在《太白》等杂志。沈起予的这些速写,真实记录了当时广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实况,既有纪实价值,也有审美价值,其中保存的许多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仍然有重要意义。
2020年01期 v.36;No.12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超建;孙珊;
南宁自1907年开埠以来,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南宁对外贸易受战争掣肘,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发展特点,关口地位也一度得到提升。除基本延续战前的发展轨迹外,抗战期间南宁口岸贸易发展也产生了诸多变化。战时南宁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延续与转变,在强化其桥梁地位的同时,亦给南宁贸易发展带来短暂机遇,对巩固西南大后方的地位、维护腹地的经济发展、保障内地军民必需品的运输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抗战期间南宁口岸的贸易量、贸易网络、腹地产品价格等方面都被迫产生变化,亦表明了南宁口岸的贸易发展仍面临重重挑战。
2020年01期 v.36;No.121 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廖国一;毛明霞;
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潇贺古道沿线地区的汉墓,发现了大量钱币。这些两汉时期的钱币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钱币类型基本一致,是广西与中原地区商贸往来的有力证明。此外,与钱币同时出土的还有许多外来的玛瑙、琥珀、玻璃等饰品,证明潇贺古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之一。通过对潇贺古道沿线地区出土钱币的研究,可以推进对汉代广西东北部地区政治、城市、商贸情况的认识。
2020年01期 v.36;No.121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尔文达;王月月;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壮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现代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冲击、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等因素影响,当前壮族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仍面临着多重阻碍。通过对国家级、省(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壮族部分进行统计,对壮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普查力度,实行区域联动,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功效助推扶贫工作等路径,以增强壮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功能和效度,达到活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020年01期 v.36;No.121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森;
广西壮族习惯法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萌芽,随着社会的进步,壮族习惯法也逐渐形成并稳定了下来。壮族习惯法的内涵丰富,其基本内容涵盖民事、刑事、婚姻家庭、财产继承、诉讼和处罚等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方面,它以其丰富的法理内容、成熟的法理精神,对壮族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精神文明的传播以及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2020年01期 v.36;No.121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迅;莫西宁;
仡佬族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通过对广西仡佬族文学的本体性研究,分析了广西仡佬族各种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提出广西仡佬族文学的典型特点,以及建议广西仡佬族文学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探析对仡佬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年01期 v.36;No.121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超;
富川村寨门楼是修建于明清时期以砖木、土木结构为主的传统特色建筑。它主要分布于富川西部及北部邻近湘南及广西恭城东部的地界,是当地便利的交通环境,以及明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在历史时期,它被当地居民赋予了沟通内外、御敌自卫、象征居民或村落特质、社会地位与实力,以及聚纳风水等社会文化功能。
2020年01期 v.36;No.121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璇;
岭南地区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瑶族手抄文献资料,内容从祭祀、婚嫁、修谱到迁徙、农事、战争等,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依据田野调查收集到的一批珍贵的100余本瑶族古籍手抄文献,从文献学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和简要描述,包括歌本、族谱、经书等,发现这些文献资料具有宗教学、民俗学、文字学、历史学等重要研究价值,从而探究其不断迁徙中的存在和流传的原因及岭南瑶族文化。
2020年01期 v.36;No.12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攀;
<正>批评家刘铁群有文人气,其文章有人文气。当代中国批评界的女性声音总是显得尤为珍贵。这里当然不仅是某种性别上的强调,而更多的是通过价值立场与批评风格上的认知进行判断。刘铁群的批评文章与研究论文,机锋交碰,其中之灵气,径直婉转,既集束流涌,又可四下漫溢,执拗中有超脱,谨
2020年01期 v.36;No.121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铁群;
广西现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20年代是萌芽时期,参与创作的广西作家不多,也没有出现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散文家。1930年代是发展时期,参与散文创作的作家增多,散文作品的数量、质量也都有一定的提升,但还没有扭转在全国散文发展中相对滞后的局面。1940年代是繁荣时期,文化名人的汇聚和广西本土作家的成长共同促进了广西散文的快速发展。广西现代散文的发展既经历了起点低、发展滞后的艰难时期,也拥有过快速发展繁荣的黄金时期。广西现代散文的繁荣与发展既是广西籍作家努力求索的结果,也是抗战时期旅桂作家推波助力的结果。
2020年01期 v.36;No.121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攀;刘铁群;
<正>曾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当代广西文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不断突围。从民族文学到区域文学,从三剑客到后三剑客,从独秀作家群到相思湖作家群,等等,可以说,文学桂军的内部应该是百花齐放的,但也难以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问题和困境。你曾写过很多批评文章,尤其是关于广西文学的评论,如《〈灵渠〉与岭南世界的
2020年01期 v.36;No.121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路宏;
刘铁群的文学评论多从文本出发,重视心灵层面对研究对象的直接感知,让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沉浸在作品中,有感而发,这样的评论有热情有体温。这种从文本出发,融进个体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的评论使她的文学研究能回到文学本身。她感性的文学批评风格并不影响其批评的深度指向,相反,深厚的理论素养,宽阔的学术视野使她的批评感性中不乏理论的深厚度。另外,在当下"以论带史"、重阐释、轻史料的浮躁的学术生态环境中,她坚守学术品格,其严谨务实的史料考辨研究工作体现出她自觉的史料意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020年01期 v.36;No.121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引莉;
刘铁群在桂林文化城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史料研究与实践教学两大方面。其史料研究的基本特点是:通过认真查阅整理第一手资料,然后条分缕析,抉微钩沉,最后得出结论。研究思路清晰,考证细致,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体现了刘铁群做学问的认真态度、科学精神与扎实功底。其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举行"新西南剧展"之机进行实践教学;二是通过指导研究生参与"桂林文化城散文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刘铁群带领学生做项目的前提是她对该项目有比较深厚的研究基础。正是基于此,她的实践教学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2020年01期 v.36;No.121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仁敏;
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为戏剧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2019年,《花界人间》《百色起义》《风雨骑楼》《破阵曲》《月亮上的妈妈》《遥远的小山村》等6部戏剧类作品获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通过总结广西戏剧创作的成功经验,为推动广西本土戏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020年01期 v.36;No.121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卫华;
2019年,谢麟、孟远烘的《广西美术发展史》和李仰智等人的《颂祷与重构——文学叙事中的"美丽南方"》获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文艺理论奖。前者从美术史的视角,对广西美术发展作出历史性描述与分析,从而实现了对广西美术发展史知识图谱的构建。后者集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经验,从不同维度展开对广西某一当代文学现象或某一广西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的评论,提出"广西形象"的现实意义。
2020年01期 v.36;No.121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筱明;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坚持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基本遵循。从国家层面来看,执政党是领导主体,政府是责任主体;从社会层面来看,乡镇企业是重要承担者,民间组织是重要参与者;从公众层面来看,农民是主力军。不同层面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形成一个主体联动机制,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20年01期 v.36;No.121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忠明;邹再金;
高校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场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时代的变迁、互联网的发展、社会思潮的激荡,使得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载体、环境等方面表现出新特点,要根据新特点把握"时""度""效"三个维度,切实做好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2020年01期 v.36;No.121 97-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晓理;
国家安全是国家头等大事,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它是国家最根本、最核心的利益,而边疆地区的安全又是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未来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边疆的稳定。作为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主体单位的学校,基于国际和地方的现实背景,有责任强化边境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正确认识边境中学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良机和困境,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从学情入手,借助现代网络平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不断提升中学生国家安全素养,提高驾驭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让边境中学生成为边疆安全稳定的未来守护者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1期 v.36;No.121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雪梅;
《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是黄伟林在广西文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30多年的总结性著作,全书结构宏阔严谨,从总论的广西多民族文学文化符号,到上篇的历史进程与下编的个案阐释,既有传统文学观念史、创作史的梳理,又有彰显个人批评洞见与风格的文本细读,同时贯穿全文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学者对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深切关注、"同情的理解"与殷切的期盼。全书的"总体性"建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既见山水又见人"的理想、文化寻根与身份认同之路的追寻、对"边缘崛起"与异质书写的重新认识。
2020年01期 v.36;No.121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淑云;
《韦其麟研究》是《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之一,通过研究对象作家本人自述,到他人对韦其麟的印象、评价,以及学界对其作品的研究等方面,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勾勒出一个丰富而立体的韦其麟文学世界。梳理分析了学界对这位优秀的壮族诗人的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出韦其麟研究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色,丰富了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从文学史的视角提出整理广西文学史料的目的,提升了文学桂军史料建构的学术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2020年01期 v.36;No.121 110-11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鄢冬;
草原书写是海子诗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长期研究中,它处在被遮蔽或被弱化的状态。同时,对海子命运过度解读和关注,使得他的乡村书写被神化。重读、细读其文本,可发现草原是海子重要的精神源。草原书写的驳杂与多义,更多的符号解释项功能,更能代表海子诗歌美学的成就。以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为视角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海子的草原书写一方面承载了大量的荷尔德林式元素,也寄托着但丁、歌德式的史诗命题。正视草原书写的价值,就是正视海子的多样性。
2020年01期 v.36;No.121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尉斌;
宣讲小说是晚清出现的道德教化文本,儒家倡导的"守经行权"思想,是道德教化的具体内容。"守经"与"行权"是儒家重要的方法论,它的运用在宣讲小说中主要体现为:身处弱势地位的女性,在面对固守贞节的道德理想与亲无所养、幼无所育等道德现实所构成的道德困境时,她们能够灵活变通,在符合儒家仁与礼根本精神的前提下,对此两难境地进行突围。宣讲小说倡导的"经权思想",没有脱离儒家"仁礼原则"的生活智慧。由于历史的局限,宣讲小说仍存在很多不足。
2020年01期 v.36;No.121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杜文悦;
怪诞是狂欢化诗学的主体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作品《红死魔的面具》中,狂欢化的言语、言语行为和语义层面都深刻体现出怪诞。在言语层面,狂欢话语被感知,作品中怪诞形象的刻画和色彩装饰繁复的哥特式场景描写给读者带来直观的超自然体验;在言语行为层面,叙述者的"显身"和"隐身"使读者获得对超自然现象的持续犹疑;在语义层面,现实与白日梦交织的二重世界表现出巨大的颠覆性。
2020年01期 v.36;No.121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思音;
音乐的发展是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体现。而声乐的发展依附音乐的发展。音乐文化形态的变化、传播媒介、大众音乐审美对声乐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声乐演员作为音乐的诠释者,艺术的传播者,更应该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突破唱法的局限,融合各个唱法的特点,善用声音技巧去表达作品,让作品"声入人心"。文章从中国声乐的发展、音乐创作的多样性及大众对音乐审美的变化,以及传播媒介的发展,阐述了音乐风格交融的时代性和突破唱法的必然性。通过梳理三种唱法的发展特点,分析了声乐技巧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体现和运用。
2020年01期 v.36;No.121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熹;姚聪;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也关系到作为师范生的他们在走上教师岗位后,对其学生教学的效果。而阅读作为一个普适性难题,也同样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基于此,通过包括阅读现状、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为内容的调查问卷,探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阅读困境,以及实际教学中的阅读问题和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阅读能力,分析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堂改革为中心的多维度阅读实践,包括建构以文本细读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新媒体推动经典阅读与提升课堂活跃度、推广第二课堂形成阅读集群、适当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增强阅读的强制性。
2020年01期 v.36;No.121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艺华;
高校创新教育应在普及型创新创教育大背景下积极推进专业型创新教育,避免专业学科的创新教育流于形式。创建大学生创客工作室是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有效探索方式。创客工作室紧密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切实践行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突出了艺术和科技融合的专业特色。专业型创新教育主要依托教改活动、竞赛式创新活动、项目式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形成创新团队,高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能力。
2020年01期 v.36;No.121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亚萍;庞琳;王晓华;李美;
公共艺术是高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高校独特内涵和校园文化的物质承载者。文章通过对河北省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现状实地调研,分析目前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中存在诸如缺乏整体规划、缺乏个性、缺乏人性化设计和互动性等问题,尝试探讨对当前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加以改进的策略。
2020年01期 v.36;No.121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商飞飞;段振华;
作为欠发达地区后发展阶段的贺州,贺州学院食品学科近几年在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水平项目获得等方面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绩,该学科如何面向广西、立足贺州找到突破口,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做法,希望能够为同类院校提供一套方法和借鉴。
2020年01期 v.36;No.121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胜才;邱秀丽;苏莹;王痛快;
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是整个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化设计人才短缺的问题,从而给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对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特点的介绍,研究分析了开展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教学改革的路径方法,构建了基于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并对深化设计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可为地方高校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2020年01期 v.36;No.121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