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利群;
桂学理论研究是桂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桂学大讨论到桂学知识梳理,再到桂学学科构建等研讨和探索中逐步形成桂学理论研究之势,构成桂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桂学元研究、桂学概论研究、桂学理论架构研究等方面学术同构的理论研究格局,形成桂学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向,对其进行述评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014年01期 v.30;No.9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韦浩明;
《评皇券牒》是研究瑶族历史文化及其变迁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虽然有名称各异的多种版本,但都以同样的方式构建并强化民族认同。一是通过始祖盘王构建瑶族不同支系的族源认同;二是通过生存环境的规定构建瑶族相似的生计模式;三是通过培育共同的价值理念来强化族内认同。可以说,《评皇券牒》犹如宗教经典和法律法规,起着约束、引领和定位瑶族的重要作用。
2014年01期 v.30;No.97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晓明;
贺州位于南岭山脉萌渚岭和都庞岭地区,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族群北上南下东进西迁的重要通道。古代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基于其独特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目前有20多个拥有不同语言和方言的族群活态存在。多样性族群文化之间的长期互动与交流,形成了今日互补互适、和谐共生的族群文化生态。族群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互动互制和互补互适,对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介绍贺州主要族群及多样性文化共生条件,探讨了贺州多样性族群文化共生的基本特征。
2014年01期 v.30;No.97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君煊;
南岭民族走廊中段的贺州市是一个多民族与多族群聚居区,不同民族与族群创造了各自特色鲜明、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认识上、政策上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属性等因素的作用,贺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近年来,观念与政策有了较大改善,对南岭民族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有了相当的改观,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对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也有了某些探索,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性特点的传习工作却未能受到广泛重视。传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式,其模式至少有校园主导型与资源地主导型两种,且这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呼应、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2014年01期 v.30;No.97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覃萍;何月华;
构建"歌海"文化品牌有利于促进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广西民歌文化资源整合,与现有民歌文化品牌相比,"歌海"文化品牌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它既具有普通商业品牌所具备的构成要素,如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理念、品牌内涵和品牌目标等,又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特点,如悠久的历史性、鲜明的多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实践性。构建"歌海"文化品牌,应跨区域跨民族整合民歌文化资源,加强品牌产业化运营,借助产业融合的多业共生、混业发展模式放大品牌的产业联动效应,加强对广西各民族优秀传统民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4年01期 v.30;No.97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鸿生;
政治、意识形态、法治、科学等文化现象在起源上有不同的关系。古代君主专制政治的出发点是理性的,但其运作的基本过程和倾向则是非理性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包含了人类对政治文化的理性认识,也包含了对人性本身更完整的认识。在人类历史的坐标上,以民主为特征的政治文明的发展,需要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生活空间有一定的自由度、公众对民主本身有科学的认识,同时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要能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2014年01期 v.30;No.97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越;
科学发展现是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深化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为社会的前进与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道路。
2014年01期 v.30;No.97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怀彦;
中国历史上成功人士成千上万。但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就是王阳明。他"在立德立言立功上皆居绝顶",罕见具有"真三不朽"的头衔。王阳明对自己的成功学作了一些归纳,这就是认清发展的大趋势,即天理天道;"心即理",高扬每个人的主体性和伟大的创造能力,确立广大民众开放的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心存高远,责善改过,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5000年,特别是从鸦片战争以来172年的中国史,佐证了王阳明的成功学,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的成功学和中华民族的成功学。
2014年01期 v.30;No.97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梁华;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提升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的艰巨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从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创新载体、建立标准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自身质量、推进内涵发展,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全面推进内涵式作贡献。
2014年01期 v.30;No.97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衣仁翠;
妇女性权益受侵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虽得到了巨大地提高,但社会情况千变万化,所以,妇女性权益被侵事件时有发生。为此,了解妇女性权益受侵情况,不断建立健全妇女性权益保护法,完善妇女性权益保护系统,最大程度地保护广大妇女的性权益也是民生事业的大问题。
2014年01期 v.30;No.97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闫奇男;
从1977年至1980年,茅盾留下8篇重要的论文,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与茅盾一贯的文艺思想和一生的心路历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三大基础理论:第一,深入生活反映事实;第二,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第三,题材多样化人物多样化与典型化。文艺理论与创作的永远课题,值得学习和继承。
2014年01期 v.30;No.97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娜;
语言无论是在称谓、两性话题、用词的选择上都始终存在一定两性使用的差异。以《简·爱》为样本,分析了两性话题、称谓的选择,恋人之间的冲突话语、甜蜜程度等,进而将人物之间的性别差异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结合各自的社会地位对于语言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相对应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2014年01期 v.30;No.97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明光;徐柳;
壮族民间歌曲以各地山歌最为出名。以坡芽歌书、马骨胡之歌、嘹歌、房屋等壮族山歌中的歌词为例,说明壮族山歌继承与发展了《诗经》中赋、比、兴的笔法。山歌中运用"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壮族地区,壮族民众的歌谣一般均采用即兴的直白唱法,来表达劳动、爱情与生活的事件与情绪;比就是现代文学的比喻。它是壮族山歌歌词最普通的手法;兴,是先唱他物,再引起歌者要唱之物的意思,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上分析,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一般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以及重叠与对仗文学修辞方法的运用,证明了壮族山歌具有原生态、民歌特色和古代文学等艺术价值。
2014年01期 v.30;No.97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凤娇;
壮族传扬歌是壮族民间伦理道德长诗的总称,它是壮族人民道德哲学思想的结晶,是壮族人民的伦理教科书。壮族传扬歌凝练生动,勒脚歌的演唱模式,一唱三叹,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同时多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使传扬歌形神兼备、丰富多彩,这与壮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壮族人民丰富的智慧和想象力以及勤劳质朴、宽厚容忍的淳朴道德观分不开。
2014年01期 v.30;No.97 72-7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广圣;
媒介融合不仅给新闻传播业界带来了显著变化,而且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结合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会对传媒人才需求的变化,分析广西高校传媒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广西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改革和优化广西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4年01期 v.30;No.97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梁海英;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重教师轻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技能的传统考核模式和重考试轻创新的传统培养模式,分别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的三级教学模式、"笔考+机试"的二级考核模式和"知识+技能+创新"的三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研发自主学习信息平台、通用图文试题库和在线考试系统,实施"三教二考三培养"IT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2014年01期 v.30;No.97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卢少雯;
专业特色是高校办学质量的标杆,是决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地处东南亚门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阐释了外语学院利用区位优势、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的专业特色建设模式的目的和意义,最后提出如何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外语学院专业特色建设的发展思路。
2014年01期 v.30;No.97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妍;郭世平;
文章结合高职生的特点,提出了"导学、思学、乐学"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为主要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将"导学、思学、乐学"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4年01期 v.30;No.97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冰;张琨;
任何社会现象与它存在的社会环境是整合的,因此对我国艺术体操未来发展道路的分析不仅要从理论逻辑入手,还应以其与社会的联系为根据。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辨证整合与理性推理,结合伦敦奥运战果,较客观地探讨了我国大众艺术体操与竞技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发展脉络,旨在为我国艺术体操理论与实践的后续研究、推进艺术体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014年01期 v.30;No.97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玉莹;
英美文学教学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英美文学课程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为了摆脱边缘化的困境,在明确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和层次定位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编选适当的教学材料,辅以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
2014年01期 v.30;No.97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