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数智赋能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谢丹;易智杰;

    文化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智时代,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为文化治理带来新形势新业态,也为加速文化治理现代化带来新机遇新动能。数智技术深刻渗入文化治理各个环节,以数智技术赋能文化治理政策设计供给侧改革、政策制定的系统化构建、政策实施的精准化水平、政策评估的公众参与性,驱动文化治理政策创新,把握精准供给、均衡协调、虚实相生开拓公共文化服务边界,通过多技术融合、个性化推荐、链条式监管、全球性互动等方式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依靠虚拟形象、智能算法、技术交融、协同运作不断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助推文化治理现代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2025年03期 v.41;No.14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党的创新理论视听传播效能及优化路径

    周茉莉;

    在媒体深度融合与新型主流话语体系构建的双重语境下,党的创新理论视听传播正在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场域。文章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创新理论在视听节目中的传播效能及其创新策略,以2012—2024年主流媒体与网络平台的近百档理论视听节目为样本,解构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范式革新。研究发现:新时代理论视听节目通过大众化阐释、数字化融合和全媒体传播的三重转向,显著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基于此,提出推进理论阐释“下沉”与实践“落地”融合、内容生产“创意”与科技赋能“创新”的融合、主流媒体“主战场”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等优化路径。

    2025年03期 v.41;No.144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实践进路

    杨孝旭;沈先陈;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文化产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质生产力可以更好地打造文化产业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文化产业资源资产化转型,建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然而,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数字化转型需求与基础设施的错配、资源禀赋开发与运用程度不高等现实困境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打造高质量人力基础保障;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与科技深度融合,塑造文化产业新势能;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化市场化互塑共融。

    2025年03期 v.41;No.144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时代意蕴与创新实践

    王晓晓;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并为其锚定方向坐标、提供系统路径、明确时代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育人有助于筑牢文化安全屏障,把握高校育人战略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高校育人价值认同合力;以文化自信赋能立德树人,激发高校育人创新活力。为此,高校需以党建引领铸魂工程为根本,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以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室为载体,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新范式;以全媒体传播矩阵为平台,打造立体化国际传播新样态;以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抓手,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动能,全面推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支撑。

    2025年03期 v.41;No.144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7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族走廊研究

  • 制度转型与边疆整合:清代民国时期南岭民族走廊连南地区行政建制演进研究

    向俊丞;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处南岭民族走廊中段,作为多民族聚居交融的重要区域,历史上长期受到中央政权的高度重视。清政府在连阳地区推行“因俗而治”的治理策略,通过设立营汛、建立“理瑶”机构等举措实施有效管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先后设立连阳化瑶局、安化管理局等行政机构,并增设连南县。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因涉及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各地方势力展开了复杂博弈。鉴于安化管理局辖区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尚未达到设县标准,地方政府通过将连阳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带划归连南县,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这种“设局过渡、逐步建县”的政区调整模式,既完善了行政管理体系,又保障了区划变革的平稳过渡。连南县的正式设立不仅标志着南岭民族走廊地区县域治理体系的完善,更将传统治理边缘区域纳入县制体系之中,客观上推动了南岭民族走廊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2025年03期 v.41;No.144 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权流转的民间实践:清至民国桂林地区不动产契约研究

    廖文倩;吴声军;

    不动产契约文书作为民间经济活动的原始记录,生动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广西桂林清至民国时期不动产契约文书的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其呈现出以下特征:其一,交易标的多元,涵盖农田、园地、房屋、山场、厕坑等多种类型;其二,产权流转以绝卖为主,辅以抵当等补充形式;其三,契约文书制作规范,普遍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并体现出重诚信、亲邻优先的地域特色。这些特征不仅直观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更深刻揭示了桂林地区民间交易习惯与文化传统,为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文献依据。

    2025年03期 v.41;No.144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语言接触视野下广西平话代词演变研究

    吕军伟;王倩;商芷晴;

    语言接触诱发广西平话代词系统受壮侗语等民族语影响而发生变异或演化。语言考察及语料对比结果表明:平话代词变异在构词、功能及系统格局上均有体现,主要表现为代词借用、多套并存、词汇创新及系统格局演变;广西平话指示代词因接触形成多套并存、第一人称“包/除”对立、指示代词三分格局等情况,皆尚处于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一定阶段性;接触诱发的平话代词之变异及演变主要机制为语言成分借用、语法复制、匹配干扰及类推。广西平话代词系统的形成及演变是汉语与壮侗语等民族语长期接触所致,与东南汉语相应情况不同,其性质并非“底层干扰”。

    2025年03期 v.41;No.144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2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汉语动词双音化的语义建构

    崔蓝月;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形式组合机制已有充分研究,但语义演变的内在规律仍需深入探讨。文章以语义内涵丰富的动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两个单音词概念空间到新生双音词概念空间的四种语义建构模式:概念组合、信息完善、空间扩展、要素离析。这些模式在需求强烈度、运作难易度与结构紧密度方面呈现层级性,不仅影响双音化的语法表征,更驱动了三个重要语言现象的历史演变:概念解析型双音词高频出现、“V_轻+N”形式的集群涌现以及同素同义单双音动词的历史更替。

    2025年03期 v.41;No.144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山土家语施受标记的隐现类型、出现因素及多功能性

    向华武;

    通过对湖南龙山土家语施受标记出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施受标记隐现类型有出现施事标记、出现受事标记、无施受标记、施受双重标记4种。施受标记的隐现受论元位置、生命度、指称性、句法结构及信息结构的制约。此外,施事标记ko~(55)、nie~(55)兼具工具格、由格、并列标记等功能,受事标记po~(55)可作与格、目标标记。龙山土家语施受标记非强制性出现,主要作用是消除歧义,其多功能性体现于语法标记的跨范畴使用。

    2025年03期 v.41;No.144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与艺术研究

  • 人工智能文学的文学性再勘

    李志艳;

    人工智能文学作为当代文学发展的前沿形态,其文学性批评呈现出肯定与否定并存的辩证特征。这一批评场域主要衍生出两条理论路径:其一是基于语言符号系统的分析范式,其二是根植于具身认知理论的阐释框架,二者最终在符号学维度实现方法论融合。在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文学通过符号化表征与人机交互机制,正在重构文学创作的三重维度——创作主体(从人类作者到人机协作)、创作对象(从经验世界到算法生成)、创作规律(从线性发展到迭代演化)。这种变革既拓展了人类表达的疆域,也引发了存在论层面的危机意识,进而催生出兼具范式创新与自我反思特质的文学思潮。基于此,在数字智能时代重新审视人工智能文学的文学性命题,不仅构成对文学本体论问题的当代回应,更对前沿学术研究具有显著的推进价值。

    2025年03期 v.41;No.144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哪吒故事的历史流变与文化镜像

    丁东;庄睿;付佳敏;

    哪吒故事历经千年的传承与流变,已从单纯的神魔对抗情节,升华为映射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镜像。哪吒故事的流变历经本土化调适、文学化定型及现代化解构,其形象从佛教护法神蜕变为承载儒家孝道、道教灵性及现代特质的文化符号,折射出不同时期人们对英雄人格的期待。哪吒故事中社会关系网络的转型同样凸显文明演进逻辑:师徒关系实现了从权威服从到平等对话的范式转换,家庭关系完成了由礼法冲突向代际和解的伦理调适,敌友关系经历了从宿命对抗到共生协作的价值跃迁。哪吒叙事的千年流变既展现传统文化符号的调适能力,更体现了主体意识觉醒、人文善治追求、家庭伦理维新以及和合共生等社会文化镜像。

    2025年03期 v.41;No.144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1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流动的物性叙事:邱华栋《空城纪》中的物质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

    张竞文;张武军;

    邱华栋的长篇历史小说《空城纪》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叙述窠臼,实现了对历史的创新性重构。基于物性叙事与历史重构的视角,通过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分析可见:小说借助“物”的跨时空流转承载叙事,巧妙融合了史书笔调的客观冷静与个体生命体验的鲜活温度,以“生命史观”来叙述宏阔史料。同时,小说聚焦中原与西域持续的人员迁徙与文化交融,构建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图景。由此,《空城纪》实现了对历史的文学化重构,既超越了传统地域书写,又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基。

    2025年03期 v.41;No.144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地方政府数字治理“内卷式”竞争的形成机制及其应对策略

    李翔宇;甘菲菲;

    数字化在助推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治理“内卷式”竞争的问题。这种“内卷化”由“政绩显性化”“晋升锦标赛”等因素驱动,通过工具理性与技术资本合谋,加之历史形成的“技术-制度”惯性,导致适当性逻辑被工具性逻辑所替代,最终使数字治理陷入“消耗性博弈”的恶性循环,导致资源配置低效与治理效能低下。要突破数字治理“内卷化”带来的技术异化、权力失衡、社会成本外溢、治理合法性危机等负面效应,必须破除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及对公众需求的低回应性问题根源,从制度弹性重构、技术适配优化、认知范式转型三个维度入手,推动数字治理从“内卷式竞争”向“价值扎根”转变,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本质,实现技术进步与全体人民共享的辩证统一。

    2025年03期 v.41;No.144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与规模性返贫防治的政策关联度研究

    曹紫嫣;向丽;

    数字乡村建设与规模性返贫防治同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二者在根本目标与实践路径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通过系统分析其政策关联度,可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规模性返贫防治的政策协同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基于内容分析法,从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两个维度,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与规模性返贫防治的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分析,进而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量化测算两类政策编码结果的关联系数及关联度。研究显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与规模性返贫防治政策在需求型政策工具维度的关联度最高,反映二者在该维度的应用策略高度趋同;而在环境型维度关联度显著偏低,且规模性返贫防治政策对环境型政策工具的需求依赖度更高,说明当前数字乡村建设需重点强化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供给效能。

    2025年03期 v.41;No.144 12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1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科学研究

  • 家校协同育人视域下教师惩戒频率对家长信任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振;齐春辉;

    在家校协同育人背景下,基于信号理论和正义应得理论,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基线和追访数据,可以考察教师惩戒频率和学生违规频率对家长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惩戒频率与违规频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家长信任存在显著负相关;违规频率和家长信任存在显著负相关。同时,违规频率能够正向调节教师惩戒频率与家长信任的负向关系,表现为无论学生违规频次如何,教师惩戒频率均能显著负性预测家长信任,但是违规频次较高时频繁惩戒削弱家长信任的斜率值更小。相关结果对于教师如何实施恰当惩戒进而提升家长信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41;No.144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2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时代大学生数字阅读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张颖;梁钦;

    数字阅读素养是指在数字阅读意识、数字阅读知识、数字阅读能力和数字阅读伦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深刻影响着阅读的质量与效能。数字时代,部分大学生呈现出阅读动机的功利化转向、阅读行为的非线性模式、阅读能力的退化趋势、阅读伦理的失衡态势等嬗变特征,反映出其数字阅读素养提升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实践中,可从文化导向、教育模式、环境治理、协同体系等方面规划数字阅读素养培育的具体路径,为大学生高效、优质地开展数字阅读提供支持。

    2025年03期 v.41;No.144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3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