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诚英;范俊军;
盐边县位于喜马拉雅东南麓,是藏羌彝走廊重要通道。该区域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其语言生态特点,即语种数量多、语族差异大、语言人口不均衡。随着社会的发展,盐边县的语言社会功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所有语言社区和社群,整体上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双语、双言和双方言”的语言生活格局;社区和社群整体上完全单语或单方言制已经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普遍的双语或双方言并用、兼用和备用,语码转换成为言语交际的常态,语言转用成为新生代的语言生活取向。语言活力出现显著分层,相当一部分人口较多民族或族群,其成员家庭内部表现出有限的单语制,而人口较少的民族家庭,大多倾向于双语或双方言。老派在社区社群环境中,倾向于主用本族语且兼用汉语,而新生代青年人倾向于主用汉语和备用本族语。在保留传统本族语的社群或社区中,在其传统节庆民俗礼仪中,倾向于使用民族母语。盐边县的多民族语言生态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多样性的传统特征,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语言生态文明变化。
2025年02期 v.41;No.143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4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玉腊光罕;
西双版纳傣语话题句的基本语义结构为“话题-述题”,口语中还存在“述题-话题”结构。话题结构会影响基本句法结构的SVO语序,产生语用性质的VOS和OVS语序。话题不移位、移位不出位和双及物话题结构不需要强制添加话题标记,但需要强调话题、移位且出位、对比话题句时则倾向强制性标记话题。话题通过改变语序、附加虚词、采用韵律3种手段来表征。ni?~(33)和k?~(11)是多功能的两个话题标记,ni?~(33)来源于近指指示代词,k?~(11)来源于副词,二者功能互为补充。
2025年02期 v.41;No.143 6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草依;
文章通过对乌龙哈尼语615个常用动词的考察,发现其动词重叠以构词重叠为主。乌龙哈尼语通过■等增音重叠形式构成丰富的四音格词,可表示动作的反复、交替、随意等。构形重叠为VV,可细分为原音重叠、变音重叠和减音重叠,基本语法意义为表“量”,可表示反复、经常、持续等多量义以及短时、随意、尝试等少量义,还可以表示亲切、强调等语用意义。动词能否重叠与音节数量、动词语义、重叠形式等因素相关。
2025年02期 v.41;No.143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