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生态现代化:核心要义、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李宗明;孙健健;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推动生态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助推生态现代化,展现要素变革、绿色高效、创新引领的核心要义,也体现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理论逻辑,生态危机倒逼生产力不断革新的历史逻辑,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的现实逻辑。在实践中,要注重新质生产力助推生态现代化在产业体系、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思想引领以及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的现实建构和实践路径,更好地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现代化绿色转型的时代任务。

    2025年02期 v.41;No.143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张学倩;

    推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促进数字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数字化生存正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形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三重内涵:一是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二是生态数字化与数字生态化的辩证统一;三是数字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融合。厘清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内涵,审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技术应用、安全隐私、制度规范、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对于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v.41;No.143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碳”目标下海南自由贸易港绿色低碳发展研究

    陈丹;董前程;

    在“双碳”目标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绿色消费市场潜能释放不充分、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存在短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存在难点、绿色金融引领转型的潜力有待进一步突破等现实挑战。为此,可以从供需两侧协同刺激绿色消费、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协同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强化绿色金融供给等方面着手,系统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41;No.143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机理、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杨娟;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的继承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海洋文化的汲取借鉴,对中国共产党人海洋建设思想的赓续传承,反映了21世纪全球海洋治理的共同需求。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平等协商,共同维护海洋秩序;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海洋经济;坚持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海洋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人海和谐,共同保护海洋环境。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丰富而深刻的价值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需积极主动参与并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具体而言,应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大力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加强海上执法监督合作,增进海洋文化共识,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025年02期 v.41;No.143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族走廊研究

  • 南岭走廊瑶族女红艺术的文化价值与创新性发展路径

    袁兴;谭嫄嫄;孟菲;

    南岭走廊瑶族女红艺术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与典型载体之一,它具有物理防护、族群识别、文化记载和审美等多重功能价值。其历史演进过程,历经起源、发展、文化交融与创新传承,生动体现了瑶族女性手工艺群体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与卓越智慧。从文化价值来看,南岭走廊瑶族女红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瑶族人民的文化审美、民族认同、群体凝聚力与文化自信的形塑。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通过借力数字技术、研学教育和社交媒介,南岭走廊瑶族女红艺术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有机融合并创新发展,为瑶族女红历史文脉的延续提供新路径。

    2025年02期 v.41;No.143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聚居村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文化价值——以南岭走廊富川凤溪村为例

    杨程旭;毛攀云;

    文章以南岭走廊富川凤溪村为例,探讨了民族聚居村落中传统建筑群的装饰艺术及其文化价值。通过分析祠堂建筑的社会历史背景、空间布局、装饰图样,发现凤溪村祠堂建筑在继承中原传统祠堂建筑风格的同时,还融入了当地世居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特征,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体现。基于凤溪村祠堂的多元文化特征与当前政策导向,从空间功能转型、文创设计转化及数字化保护三方面构建可持续的传承体系,可以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5年02期 v.41;No.143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盐边县多民族语言生态研究

    安诚英;范俊军;

    盐边县位于喜马拉雅东南麓,是藏羌彝走廊重要通道。该区域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其语言生态特点,即语种数量多、语族差异大、语言人口不均衡。随着社会的发展,盐边县的语言社会功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所有语言社区和社群,整体上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双语、双言和双方言”的语言生活格局;社区和社群整体上完全单语或单方言制已经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普遍的双语或双方言并用、兼用和备用,语码转换成为言语交际的常态,语言转用成为新生代的语言生活取向。语言活力出现显著分层,相当一部分人口较多民族或族群,其成员家庭内部表现出有限的单语制,而人口较少的民族家庭,大多倾向于双语或双方言。老派在社区社群环境中,倾向于主用本族语且兼用汉语,而新生代青年人倾向于主用汉语和备用本族语。在保留传统本族语的社群或社区中,在其传统节庆民俗礼仪中,倾向于使用民族母语。盐边县的多民族语言生态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多样性的传统特征,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语言生态文明变化。

    2025年02期 v.41;No.143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4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双版纳傣语话题结构、语序及话题标记

    玉腊光罕;

    西双版纳傣语话题句的基本语义结构为“话题-述题”,口语中还存在“述题-话题”结构。话题结构会影响基本句法结构的SVO语序,产生语用性质的VOS和OVS语序。话题不移位、移位不出位和双及物话题结构不需要强制添加话题标记,但需要强调话题、移位且出位、对比话题句时则倾向强制性标记话题。话题通过改变语序、附加虚词、采用韵律3种手段来表征。ni?~(33)和k?~(11)是多功能的两个话题标记,ni?~(33)来源于近指指示代词,k?~(11)来源于副词,二者功能互为补充。

    2025年02期 v.41;No.143 6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江乌龙哈尼语动词重叠形式研究

    王草依;

    文章通过对乌龙哈尼语615个常用动词的考察,发现其动词重叠以构词重叠为主。乌龙哈尼语通过■等增音重叠形式构成丰富的四音格词,可表示动作的反复、交替、随意等。构形重叠为VV,可细分为原音重叠、变音重叠和减音重叠,基本语法意义为表“量”,可表示反复、经常、持续等多量义以及短时、随意、尝试等少量义,还可以表示亲切、强调等语用意义。动词能否重叠与音节数量、动词语义、重叠形式等因素相关。

    2025年02期 v.41;No.143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与艺术研究

  • 从内陆到海岛:邓西儿童小说创作的地理图志

    曹转莹;

    历经十多年的文学创作探索,湖南籍儿童文学作家邓西实现了“身心合一”式的创作重心转移,建构起个人从内陆到海岛的小说地理图志。邓西创作初期的“木村”系列小说,塑造了一批故乡人物群像;而近年来其创作的“海岛”“雨林”系列长篇小说,明确标志着海南区域文化已深度融入其“迁徙”作家的创作身份。邓西的儿童成长小说写作从本能型的个人体验挖掘,逐渐向主动型生态文明意蕴下的成长主题转变,深刻反映了两种地理文化对创作主体的内在影响。邓西的迁徙轨迹与书写地理文化自北向南,诠释了审美距离之于作家创作的区域间隔意义。文学写作地理空间坐标的变化,既是写作对象与环境的变迁,也折射出作家主体创作思维的转变。小说对儿童成长问题的关注和文学式“化解”是其创作的重要旨归。爱与美是她坚守赤子之心创作理念下的核心主题,包含着对儿童文学生命教育功能的深入探索;同时,也是其进行“地方性路径”创作实践的具体体现。

    2025年02期 v.41;No.143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志军《无岸的海》中的海洋书写

    谭泽海;

    杨志军的长篇小说《无岸的海》以青岛为地理坐标,通过海洋书写的多重维度,构建了一部兼具历史性与反思性的海洋叙事文本。小说中“青岛故事”的空间叙事、中西海洋风景的差异言说及海洋精神的现代转型,揭示了海洋作为文化符号与价值载体,如何参与现代中国的身份重构与文明对话进程。青岛的自然地理与人文传统为小说提供了独特的叙事场域,主人公王济良的命运轨迹与海洋的复杂交织,不仅折射出海洋书写在流动的、变化的历史视野中的呈现,更深刻寄寓着对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的关怀与审思。海洋审美书写,为海洋书写开拓了新的向度。以海洋为媒介,《无岸的海》通过中国海洋故事展现中国海洋叙事,彰显了海洋文学书写在生态批判、文化自觉与文明互鉴中的当代价值。

    2025年02期 v.41;No.143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怀特黑德《纽约巨像》中的城市书写、时空叙事与现代性批判

    陈虹霏;黄晖;

    怀特黑德的小说《纽约巨像》以蒙太奇的碎片化形式展现了叙述者引导隐含读者同游纽约的历程。尽管叙述者以第二人称指涉隐含读者,但两者之间的叙述距离并不总是亲近的,而是呈现出从疏远到怜悯再到亲密的动态变化。叙述者态度的变化与隐含读者漫游纽约的现代体验紧密相连,根本原因在于隐含读者初至纽约时表现为被物化的个体,生存空间因物体的活跃而被挤占。随着旅程的继续,隐含读者逐渐意识到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反噬,并与叙述者一起陷入了自我分裂的梦境叙事中。小说以连续变换的人称代词、层叠的叙述视角将旅程缔造为梦境幻象,最终隐含读者在失落感中离去,进一步强化了“纽约梦”破碎的主题。怀特黑德通过非理性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他对瞬时性体验的反思,彰显了他对城市物质文明的批判。

    2025年02期 v.41;No.143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低生育率背景下育儿补贴政策的重要意义及优化路径研究

    吕红平;江华锋;

    育儿补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发放育儿补贴是落实生育政策、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通过适应生育决策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育儿补贴能够有效减轻家庭生育负担、增进生育家庭福利。发放育儿补贴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补贴标准,建立健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配套相结合的财政分担机制。育儿补贴与其他生育支持措施共同构成完整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各项支持措施齐头并进,形成相互补充的支持合力。发放育儿补贴与构建生育文化引导机制应当并行并重,在尊重个人生育意愿的基础上,加强生育文化建设,科学引导生育观念,宣传生育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形成生育支持和宣传倡导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助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的目标。

    2025年02期 v.41;No.143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0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价值感知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以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为例

    吴忠军;任智民;王子腾;

    文章基于景观感知理论和刺激-机体-反应理论,以广西龙脊梯田典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为研究案例,构建景观价值感知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的理论模型,并探讨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及生态价值观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景观价值感知对地方依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对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景观价值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之间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生态价值观在景观价值感知对地方依恋影响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地方依恋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2025年02期 v.41;No.143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政府建设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肖柳生;郭玲;

    数字政府建设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系统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指标体系,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财政透明度、资源配置、信息化水平等维度深入分析数字政府建设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政府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该结论在多项稳健性检验中均得到验证。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政府建设对中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效应高于东部地区,体现其在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地区差距方面的政策效能。基于此,建议进一步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与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财政透明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现代化进程。

    2025年02期 v.41;No.143 129-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研究

    陈明霞;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路径。这一转型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在提升文物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拓展服务范围、实现精准化服务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当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面临技术与资源困境、管理与运营困境、数字化传播困境等,为此,可通过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博物馆管理与运营,提升观众体验与参与度,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推动建设博物馆全龄友好数字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025年02期 v.41;No.143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科学研究

  • 人工智能时代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谷建晓;陈辉;谭旖旎;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土木工程行业,其不仅面临着如何与AI进行融合的挑战,还正处于智能设计、自动化施工、结构健康监测等技术方向转型的关键阶段。文章以新工科建设为目标,分析传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在AI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创新平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方法,科学设置AI融合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模式,提出“AI+土木”技术性和实践性并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并结合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实践案例阐述建设成效和可行性,最后,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保障、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符合未来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新的路径和模式参考。

    2025年02期 v.41;No.143 14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青年教师深度学习的实践进路——基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

    李雅靓;于婕;程岭;

    深度学习对高校青年教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生态位认知不清晰、学习共同体建设不到位、知识资源获得不理想、学习环境网格联动不足等困境,这些问题制约着深度学习的成效。通过理论探微发现,组织生态学理论在发展规划与生态需求、群体互动与学习组织建构、系统性资源获取与利用、环境动态适应与持续发展等方面与高校青年教师深度学习具有良好的耦合性,可作为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构建深度学习体系的工具。在组织生态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可通过明确自身生态位发展意识、秉承群落之间的印记效应、积极借力汇聚优质资源以及提升组织环境协同共生性等措施,实现学习能力的进阶发展。

    2025年02期 v.41;No.143 15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