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五四“文人编辑”的“体制化”转型——以冯雪峰的编辑历程梳考为个案Identity Transformation of“Intellectuals as Editors”from May 4~(th) Movement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A Case Study of FENG Xue-feng's Career as an Editor
钟媛;
摘要(Abstract):
五四时期,不少作家积极创办报刊及出版社,他们这种伴随文学创作与批评而附着的编辑活动对现代文学的繁荣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现代编辑出版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和国成立之后,取法苏式体制的国家建设模式同样覆盖新闻出版行业。曾经的"文人编辑"群体在"体制化"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姿态?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首任社长,同时也是五四"文人编辑"的代表,冯雪峰的编辑历程的发展转变可成为考察五四"作家编辑"群体转型的一个典型个案。本文即通过对冯雪峰的编辑历程梳考,来透视五四"作家编辑"群体的在"体制化"进程中的转型姿态。
关键词(KeyWords): 冯雪峰;“文人编辑”;“体制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钟媛;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胡适.归国杂感[G]//容忍与自由.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
- [2]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 [3]汪静之.没有被忘却的欣慰[G]//飞白,方素平.汪静之文集.杭州:西泠印社,2006.
- [4]冯雪峰.回忆鲁迅[G]//雪峰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 [5]施蛰存.北山散文集[G]//刘凌,刘效礼编.施蛰存全集:第2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6]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 [7]黄耀.关于上海闸北区文化支部[G]//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 [8]俞子林.百年书业[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 [9]唐沅,韩之友,封世辉,等.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第3卷[M].//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 [10]张丹.冯雪峰与“左联”初期的几份刊物[N].文艺报,2013-11-11.
- [11]冯雪峰.《萌芽月刊》编辑后记[G]//冯雪峰论文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12]胡愈之.我所知道的雪峰.巴金.纪念雪峰[G]//包子衍等.冯雪峰纪念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 [13]王培元.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 (1)本文中谈到的“文人编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人”编辑或知识分子编辑,而是指五四以来,作家群体(包括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散文家等)同时兼有编辑家身份,典型的代表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冯雪峰等人。他们这些人编辑家的身份往往不是十分明确,作家身份的光环往往会遮蔽其编辑家的身份,但他们的编辑活动对“五四”文学发展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 (2)例如在张炯,邓绍基,郎樱总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第10卷《当代文学》(上),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版,第78页中,对冯雪峰的介绍是这样描述的:“1928年10月,经过柔石介绍,冯雪峰认识了鲁迅,即在鲁迅的指导下编辑《萌芽》月刊,并参与编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在这里强调的是在鲁迅的指导下,“参与”编辑,而不是主要负责人。在[日]芦田肇著,张欣译的《鲁迅、冯雪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水沫版、光华版〈科学的艺未论丛书〉版本、材源考》一文中,也认为这套丛书的发起人仍待考究。
- (3)主要包括1)《艺术论》蒲力汗诺夫著,鲁迅译;2)《艺术与社会生活》蒲力汗诺夫著,雪峰译;3)《新艺术论》波格达诺夫著,苏汶译;4)《艺术之社会的基础》卢那卡尔斯基著,鲁迅译;5)《艺术与文学》浦力汗诺夫著,屠峰译;6)《文艺与批评》卢那卡尔斯基著,鲁迅译;7)《文艺批评论》列什涅夫著,沈端先译;8)《文学评论》梅林格著,雪峰译;9)《普利汉诺夫论》雅各武莱夫著,林伯修译;10)《霍善斯坦因论》卢那卡尔斯基著,鲁迅译;11)《艺术与革命》,冯乃超译;12)《文艺政策》,鲁迅译。
- (4)包括《新艺术论》《艺术之社会的基础》《艺术与社会生活》《文学评论》《社会的作家论》《文艺与批评》《文艺政策》《艺术论附二十年间的序文》《唯物史观的文学论》。
- (5)丁玲回忆《北斗》的创办过程如下:冯雪峰对我说,中央宣传部研究了,说有个工作要我来做比较合适。他说,现在有的人很红,太暴露,不好出来公开工作;说我不太红,更可以团结一些党外的人。中央要我主编《北斗》杂志,这是左联的机关刊物。在这之前,左联也曾出过《萌芽》《拓荒者》《世界文化》《文化斗争》《巴尔底山》等,但都被国民党查禁了。冯雪峰说,《北斗》杂志在表面上要办得灰色一点。我提出来一个人办有困难。于是就决定由姚蓬子和沈起予协助我,由我出面负责。我负责联系作家,看稿子;姚蓬子负责跑印刷所,也担任部分编辑事务工作;沈起予懂曰文,他就管翻译。”参见丁玲:《丁玲文集》第5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