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名录统计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Zhuang Nationality Based on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赵尔文达;王月月;
摘要(Abstract):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壮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现代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冲击、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等因素影响,当前壮族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仍面临着多重阻碍。通过对国家级、省(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壮族部分进行统计,对壮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普查力度,实行区域联动,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功效助推扶贫工作等路径,以增强壮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功能和效度,达到活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KeyWords):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调查研究”(2018-GMI-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赵尔文达;王月月;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 [2]陈理,苍铭,等.黄姚古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 [3]钟廷雄.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 [4]潘年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本土经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 [5]黄桂秋.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 (1)“僮”最早被记作“撞”,部分明清时期的文献中记作“獞”或“徸”,本文中统一用“僮”。
- (2)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10年公布的人口普查资料:其中,壮族人口为16926381人,约为1692.6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11196.6349万人,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 (3)在壮语中,“布”是“人”的意思,“布壮”意为“壮人”。
- (4)钟廷雄提到“广西八音”为广西壮族人民在元宵佳节经常使用的“吹打”。钟廷雄:《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8页。陈理,苍铭认为黄姚古镇最早的居民也是壮族和瑶族。陈理,苍铭等:《黄姚古镇》,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页。
- (5)因壮族历史上与汉、侗、瑶、彝等多个民族聚居,其文化在多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实现了高度共享,故本文所列的四要素和统计的项目中,除以“壮族”命名的项目外,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 (6)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统计,国家级非遗总量现已达1372项,其中壮族国家级非遗共计26项,分别是:民间文学类5项(布洛陀、刘三姐歌谣、壮族嘹歌、坡芽情歌、壮族百鸟衣故事);传统音乐类4项(那坡壮族民歌;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吹打:广西八音;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民间舞蹈类2项(铜鼓舞、狮舞:田阳壮族狮舞);传统戏剧类5项(桂剧、桂南采茶戏、彩调、壮剧、邕剧);传统技艺类1项(壮族织锦技艺);传统医药类1项(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民俗类8项(壮族蚂虫另节、壮族歌圩、壮族铜鼓习俗、宾阳炮龙节;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农历二十四节气:壮族霜降节;民间新俗:钦州跳岭头;中元节:资源河灯节)。
- (7)数据参照文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第一批为226人,第二批为551位,第三批为711位,第四批为498位,第五批为1082位,共计3068人。
- (8)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网站,2015年12月25日,http://www.gxmw.gov.cn/mzwh/BT/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