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路径——以南岭民族走廊中段为例The Innovation Path for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e the Middle of Nanling National Corridor as an Example
袁君煊;
摘要(Abstract):
南岭民族走廊中段的贺州市是一个多民族与多族群聚居区,不同民族与族群创造了各自特色鲜明、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认识上、政策上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属性等因素的作用,贺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近年来,观念与政策有了较大改善,对南岭民族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有了相当的改观,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对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也有了某些探索,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性特点的传习工作却未能受到广泛重视。传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式,其模式至少有校园主导型与资源地主导型两种,且这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呼应、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关键词(KeyWords):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保护路径;南岭民族走廊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120);; 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项目(2012JGA219);; 贺州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HZUBS201307)
作者(Author): 袁君煊;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 [2]张卫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向[J].云南:民族艺术研究,2005
- [3]彭岚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A]//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C].北京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 [4]苏秀玲.广西贺州客家鸡歌调查与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 [5]曾霖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基础教育[J].北京: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3).
- [6]张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 [7]张卫民,黄文伟.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形式[J].北京:装饰,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