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机制”之“进入”历史研讨的反思——兼与李怡等学者商榷Reflection on the Entrance of "Mechanis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to the Historical Research——Discussion with Scholars,Especially with Professor Li Yi
徐诗颖;
摘要(Abstract):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关键词(KeyWords): “民国机制”;“进入”历史;价值尺度;史料搜集;“书写”历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徐诗颖;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周维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民国视野”述评[J].文艺争鸣,2012(5).
- [2]张福贵.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再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命名问题[J].文艺争鸣,2011(13).
- [3]李怡,周维东.文学的“民国机制”答问[J].文艺争鸣,2012(3).
- [4]李怡.“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J].理论学刊,2013(5).
- [5]陈平原.假如没有“文学史”……[J].读书杂志,2009(1).
- [6]李光荣.论民国文学研究与当下史料工作问题[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 [7]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 [8]洪子诚.问题与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2.
- [9]王瑜.“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讨的局限及反思[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 [10]王光明.文学史:切入历史的具体形态--以洪子诚的研究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02(4).
- [11]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M].北京:中华书局,2008.
- [12]曾令存.洪子诚与中国当代文学[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 ①“民国机制”就是从清王朝覆灭开始在新的社会体制下逐步形成的推动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诸种社会力量的综合,这里有社会政治的结构性因素,有民国经济方式的保证与限制,也有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的围合,甚至还包括与民国社会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导向,它们共同作用,彼此配合,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包括它的优长,也牵连着它的局限和问题。参见李怡,周维东.文学的“民国机制”答问[J].文艺争鸣,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