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斯文已成绝响——黄裳散文文体创新论On Stylistic Innovation Embodied in Huang Chang's Essays
刘弟娥;刘淑银;
摘要(Abstract):
黄裳散文主体由书话、游记以及怀人(评人)之文组成,其散文写作有继承前人的方面,如对书跋写作方式的继承,对"苦茶庵法脉"与"杂文风"风格的继承.。黄裳散文的价值在于为散文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将学术性写作转化为文艺性写作,具体体现在材料的转化上:学术材料转化为散文材料,将学术因子占据主位的书话转化为文化散文,史料掌故化、自然山水人文化以及人物群像化,这些均是是黄裳将"书"的资料转化为散文的主要方式,也是黄裳提供给散文文体新鲜的养料。
关键词(KeyWords): 史料掌故化;自然山水人文化;人物群像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3年度贺州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HZUBS201306);; 2014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YB2014378)
作者(Author): 刘弟娥;刘淑银;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清)张穆跋,(清)俞正燮撰.癸巳类稿[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 [2]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二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3]黄裳文集(第三集)[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 [4]沈启无.近代散文抄[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
- [5]瞿兑之.论掌故学[J].古今,1944(55).
- [6]黄裳.来燕榭书跋[M].上海:中华书局,2011.
- [7]黄裳.来燕榭集外文钞[M].上海:作家出版社,2006.
- [8]黄裳.旧戏新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 [9]黄裳文集(第一集)[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 [10]胡适.藏晖室札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 [11]胡颂平.胡适晚年谈话录[J].今日文摘.1998(3).
- [12]黄裳文集(第六集)[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 1 周少川这样评价《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题跋记》也存在缺点和糟粕,有些内容反映了作者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时过多地叙述闲话,离开书籍主题。”参见周少川.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点校前言,见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
- 2 如版本学家黄永年说,“现代人在这方面的著作只有几种教材性的东西,不仅多数简单得有似提纲,且平铺直叙,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可读性……要生动活泼,使非专家也爱读,颇感无能为力……江苏古籍出版社如今出版的这套《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很有创意,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见黄裳.清刻本[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
- 3 黄裳在《谈“掌故”》一文中提出,“正史里不敢记、不愿记、不能记的事,就大半保存在这里。即有不实不尽,经过历史研究者的比勘研究,可以得到补充、纠正。‘野史’的价值,已经为无数研究家加以证实,抹煞不掉的。”参见黄裳文集(第二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412.
- 4 余秋雨总结《背影》一文中关于父亲买橘子场景的描绘,将之归结为“情感直觉造型”,“成为这篇散文的主要形式构件,或者说是其中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参见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37.